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产品 >
汉服这么小众的产品也能成为产业? 2021-04-07 10:25:29  来源:西部网

小众产业也有大市场,特别是在构建以内需为基础的双循环格局中,更不能忽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产业。

优质资源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平台水平。这两个弱项正是西安乃至陕西的“短板”。汉服小产业背后的经济大问题,主要有三。

日前,在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议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设立为“中国汉服日”,一时引发热议。这则新闻背后,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关注——西安的汉服相关企业数量有102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

从汉服企业的城市分布看,西安是TOP10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唯二的西部城市,而且企业数量与排名第一的武汉仅差1家,占全国2115家企业总数的4.8%。这是个了不起的比例——单一产业的企业数能占到全国5%左右,说明已经形成了区域性聚集的势头,成为全国产业分布的重要支点。

汉服这么小众的产品也能成为产业?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汉服产业的市场规模已接近20亿。2020年的市场销售额预计为16.9亿元,是2015年的8.9倍,且5年来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最重要的是消费群体在爆发式增长。2015年以来,汉服爱好者群体数量呈现年均7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已超过600万人。这600万人中,86.9%是年龄24岁以下人群。很明显,“九五后”和“零零后”是绝对主体,这个年龄群正是崭露头角的新生代消费群体,个性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不可估量。

所以,小众产业也有大市场。特别是在构建以内需为基础的双循环格局中,更不能忽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产业。

从汉服相关企业的省区分布看,陕西省的企业数量有133家,排在全国第七。也就是说,西安以外的企业只有31家。排名第一的安徽省有237家企业,其中合肥只有24家。排名第二的广东省有183家企业,其中广州只有43家。

这说明陕西省的汉服产业是聚集在头部城市的,而安徽、广东则下沉在二三级城市。从省区集聚规模来看,陕西的优势还不很突出,这让西安的企业数量优势多少打了些折扣。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产品销售额。西安的汉服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但汉服销售额并没有进入前十。排名前两位的是广州、菏泽,销售额都达到了2亿元左右,均占全国市场的10%以上。排名第三的成都也接近1亿元。

其实,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倒挂并不能说明什么必然问题,这要从企业从事的产业分工领域也就是产业结构上来再分析。比如,西安的汉服企业如果更多集中在产业链前端的服装设计、原料供应、中端的订单加工等领域,在销售额上的表现上就不会太突出。

反之,如果企业集中在品牌成衣制造、批零贸易领域,那销售额的表现就很抢眼。比如,菏泽的汉服销售额能占全国10%以上,必然在成衣制造、批零销售上有独到之处。果然,更详细的数据显示,菏泽的汉服店铺数量达到8800多家,居全国第一。

菏泽的情况确实值得再深入分析。这个地方并不是广州、深圳那样的消费品贸易中心,凭什么能把汉服贸易额做到全国第二,形成汉服界“南广州、北菏泽”的地位?

这就要从汉服作为小众文化消费品的“小众”特征追溯。其一,汉服的消费者近九成都是“九五后”“零零后”群体,新生代消费群体更加倾向于网络消费。其二,小众产品很难在大多数城市的实体店实现品类、特色、偏好的高度集聚,所以汉服消费者产品购买渠道的调查显示,有76.2%的消费者是通过电商平台交易的。

而菏泽市现在有307个淘宝村和47个淘宝镇,分别位列全国地级市第3位和第2位,已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目前拥有18万家电商企业,57万线上线下从业人员。

汉服产业则高度集中在菏泽市的曹县。这个曾经以制造舞台戏装著称的县,近年来乘汉服之风加快转型,原创汉服加工厂超过600家,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淘宝村集群,发展出网店5.5万家,电商企业4000余家。

去年有一则新闻说,曹县的县长在某电商平台带货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80万人次,半小时内售出了汉服3000余件。

这就是菏泽在汉服产业独领风骚的原因。对全国来讲的小众产业,经举市之力竟成为大众产业和主导产业。

至于西安的汉服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没有更详细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实地调研,因此不能妄断。但西安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旅游氛围和汉服企业基础这三者叠加在一起,很容易激发起产业想象。

“不倒翁小姐姐”能让观者如堵,说明西安不乏文化创意。汉服企业数能居全国前茅,也说明西安不乏产业实践。但这些“热闹”没有产生应有的销售额,也没有引发相应的经济现象,原因就在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两大环节较为薄弱。

这两大环节是将资源、创意、设计等转化为产品、投放市场,并最终获取效益的关键。也就是说,优质资源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平台水平。这一原则不仅针对汉服等小众产业,也适用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大多数产业。

而这两个弱项正是西安乃至陕西的“短板”,也是长期制约资源转化、产业实力、经济规模的重点问题,应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领域。

汉服小产业背后的经济大问题,主要有三:

一是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应紧跟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趋势,着力配置逆周期产业。像汉服这样的小众产业,消费群体稳定,受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小,就是具备穿越牛熊能力的逆周期产业。

特别对区县经济来讲,以“解剖麻雀”的耐心立足小众产业和细分产业,是规避产业同质化、形成特色规模、独辟蹊径的产业构建思路。区县发展在产业领域要“宁为鸡头、不为牛尾”,才能突破局限、别开生面。

二是产业发展的重心依然要放在生产制造环节。再好的资源、再好的研发、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通过生产制造转化为产品,就无法产生经济价值。“十四五”期间应围绕这个重心,集中催生产业化项目。

三是建设现代化的市场平台是西部地区加快追赶超越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看,东西部发展差距是市场化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平台落后,不能有效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产业发展上多处于被动跟随地位,主导权、话语权不足。

“十四五”期间应集中力量,围绕特色资源、重点产业培育壮大各类市场平台,特别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集成化、便利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毫不夸张地说,市场平台追赶超越的速度,将决定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质量。

关键词: 汉服小产业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6
 

中国网购网 market.sosol.com.cn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