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产品 >
很多大作家没出名之前收入甚微,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坚持写作下去的? 2023-08-01 07:32:47  来源:观察网

路遥我还真知道。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路遥的确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路遥的这种忘我是为了创作自己理想的作品而放弃了其他挣钱的方式,不代表路遥挣不到钱。事实上,至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们的生活普遍都不会太差——这个是跟当时的人比的。

因为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稿费标准一直是千字三五十元左右。在今天看起来,这可能不高。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作家一个月能发表一个短篇小说,那他最起码就能拿到两三百元的稿费。如果你的父母是60后、70后,你可以问一下他们,80年代的时候,他们的工资是多少。


(资料图)

如果从数据来看,198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十年后,中国人的月平均工资也才是140多块钱。也就是说,在当时,一个短篇、几篇文章的稿费就已经抵得上一个普通人的月工资了。单纯是为了生活的话,绝对没任何问题。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提速之后,很多著名作家也开始下海,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混的都是不错的。比如前段时间因为孩子去世而重新被不少媒体报道的马原,上世纪90年代就下海做了房地产,《大话西游》拍摄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写了《绿化树》的作家张贤亮投资的,余华等作家就更直接,“迫不得已”去做编剧。更多的作家则瞄准了泛文娱行业,从事出版、影视、音乐等的创业,很多也都翻身成了那个年代的富翁。

所以,这个问题下,@玄袂临风说的是对的,很多大作家——这里指的是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且有代表作的作家,只要决定放弃文学创作,就算不成为富豪,但日子会过得非常滋润。

这也算是“传统文学”跟通俗文学的一个不同。因为“传统文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认和观察之上,还是拿余华来说,一个能写出《活着》的人,如果真的要去创业,忽悠起投资人来那可真是一套一套的。

至于说开头提到的路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其实在大量的给各种杂志、报纸写稿,尤其是当时的各种妇女杂志——这些杂志在当时给出的稿费标准极高,比如《知音》是千字千元(这可是1990年代),所以后来刘心武给《知音》写稿的时候,还被人骂过,说刘心武斯文扫地。但其实从性价比来说,对这些作家而言,给这种杂志、报纸写稿,真的是性价比极高,用比正常创作少的多的精力,能挣到的钱却是写稿的几倍。

以网文为代表的各种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不同,在于通俗文学的评价标准与市场标准是高度统一的,你的书卖得好你就是大神,卖的不好就是“你写错了”。但是,严肃文学的评价标准则是脱离市场的,并不存在写的越好卖得就越好的情况,所以对于传统“严肃文学”的创作者来说,如果你想创作自己满意的作品,大概率是要放弃市场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种既能获奖还卖得不错的,反而是少数。

多说一句《白鹿原》——其实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时候,出发点是想创作一步“能带进棺材的书”,并未期待过一定会有多好的市场表现。毕竟,陈忠实写了一辈子书,也没卖出多少。后来,陈忠实跟我们聊天的时候,说《白鹿原》带给他的最大变化,就是以前只能抽烟卷,现在抽得起雪茄了,但写书之前也从没想过书会卖得这么好。

之前,在知乎上一个“想要写网文月入3000,三年内能否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下,我说,其实如果真想要月入3000,写网文性价比太低。因为,就算是在当下,写“传统文学”一个月挣3000是不难的——现在大多数文学期刊,稿费标准都在千字一两百以上,差不多一个万把字的短篇小说就能有这个收入。实在不行,一些报纸副刊多写写,也能挣到3000。就我所知,现在很多写“传统文学”的作者,一年单靠写作收入几万是不难的。

网文的优势在于头部收入高、产业链长,想要年入百万、千万,那基本就只能在网文圈里混。但如果说目标就是为了挣个几万、十几万,那其实“传统文学”反而还是舒服的,毕竟写这个不需要像网文一样一年到头不停更,时间比较灵活自由。而且,在如今来说,尤其是在普通二三线城市,十几万也是肯定够生活的。

总的来说,即便是在当下,在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中,流畅的写作和表达都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更不用说在以前能成为一个作家,本身就意味着有远超社会平均的水平,混口饭吃是不难的。对于大作家的“收入甚微”不要有过度想象,人家的“收入甚微”基本也都是能超过普通打工人的收入标准的,只是与成名后的收入比不太看得过去而已,但要是认为这些作家饥一顿饱一棍,那可就不对了。实际上,即便是在民国时期,那些普通作家——这里指的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个名字的二三流作家,活得也远比普通老百姓和工人好很多。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